水泥自流平的粘结力是如何形成的?

2025/5/24 11:01:01

水泥自流平的粘结力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,涉及材料组成、水化反应和微观结构的协同作用。其机理可分为以下几方面:

### 1. **材料组成与水化反应**

水泥自流平的主要成分包括硅酸盐水泥、石膏、细骨料(如石英砂)及功能性添加剂(聚合物、减水剂等)。当加水搅拌后,水泥中的硅酸三钙(C3S)、硅酸二钙(C2S)与水发生水化反应,生成水化硅酸钙凝胶(C-S-H)和氢氧化钙(Ca(OH)₂)。C-S-H凝胶是粘结力的来源,其微观纤维状结构通过范德华力和化学键相互交织,形成三维网络结构,包裹骨料并填充空隙,赋予材料整体性和机械强度。

### 2. **界面过渡区的优化**

在水泥浆体与骨料接触的界面处,会形成"界面过渡区(ITZ)",其致密程度直接影响粘结性能。自流平材料通过优化骨料级配(如细石英砂的合理配比)和添加超细矿物掺合料(如硅灰),可减少ITZ的孔隙率,增强骨料与浆体的机械咬合和化学结合。此外,聚合物添加剂(如可再分散乳胶粉)在界面处形成柔性薄膜,进一步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交联提升界面粘结力。

### 3. **功能性添加剂的作用

- **减水剂**:通过分散水泥颗粒减少用水量,降低水胶比,从而提高硬化体的密实度;

- ****:补偿收缩应力,避免因干燥收缩导致的界面剥离;

- **纤维素醚**:保水增稠,延长可操作时间,确保水化反应充分进行;

- **聚合物乳液**:在水泥基体中形成互穿网络结构,增强对基层的浸润性和粘附力。

### 4. **流变学特性与施工工艺**

自流平浆体的高流动性和低剪切屈服值使其能充分浸润基层表面,通过毛细作用渗入微孔结构。施工前的基层处理(打磨、涂刷界面剂)可增大接触面积并形成化学键合。在硬化过程中,材料与基层通过机械锚固(微观咬合)、范德华力及化学键(如Ca²⁺与基层SiO₂反应生成C-S-H)实现多尺度结合。

### 5. **长期性能发展**

28天后的二次水化反应持续优化微观结构,聚合物链段的重排进一步密实界面区,使粘结强度随时间增长而提升。实验数据显示,水泥自流平与混凝土基层的粘结强度可达1.5MPa以上,界面破坏多发生于基层本体而非结合面。